NPM ‧ 故宮
國立故宮博物院 (簡稱故宮) 典藏世界一流的中華瑰寶,品類繁多,包括銅器、玉器、陶瓷、漆器、珍玩、書法、繪畫、善本古籍、以及文獻等等,典藏總數超過六十五萬件,年代跨越七千年。
適逢世大運,故宮展出一系列相關文物,主題環繞於「熊」及「運動」,呼應運動會吉祥物「熊讚」。在視覺效果上,採用不同角度與局部格放呈現多變的姿態,將文物作擬人化效果,並搭配活潑的色調,整體營造出生氣蓬勃的氛圍。
為凸顯永樂時期瓷器的「形」與「色」,空間陳設整體以中性暖灰色調為主,僅以小面積的鮮明色調作為單元區分與動線導引,讓視覺焦點集中在文物本身;另配置可加強說明的展示效果,如訂製特殊展件的透光櫃,以及利用多媒體加強展覽故事背景等,讓展覽回歸以文物為主角。
取現代旅遊的觀點, 將畫作中呼應遊歷行程的重點,以旅遊手冊、旅行地圖、行程規劃、景點介紹、自拍攝影等「旅遊工具」的功能,塑造為特展獨具用途的視覺形象。引用乾隆南巡圖所紀錄皇帝巡遊途中的所經、所遊、所賞、所駐,運用插畫繪製重點元素並分佈在展間牆上、展櫃一隅為輔助,連結不同展間的視覺意象。
展場以各式的感官體驗作為設計主軸,包含利用聲光效果,模擬從入口隧道如同渡海過臺灣之情境、光影劇呈現的現代版嘉慶君遊臺灣故事和互動式的嘉慶皇帝年表牆等,透過複合媒材與展示陳列的整合,豐富整體空間情境與觀展之氛圍。
以視覺設計的手法,整合故宮正館西側二樓的六個書畫陳列室設置「董其昌書畫特展」。建議在既有硬體空間上,以作者大膽的創作風格、先驅的論述觀點等特色,設計依展出順序與創作時代的視覺引導,並有趣的設置點字說明板及意象互動牆,除了讓一般大眾透過畫面意象與說明了解展出內容外,亦將書法的筆觸造形與繪畫的色彩層次具體呈現,提供視障者以觸覺感知的方式,體驗作者的獨到之處。
汝瓷為中國瓷器史上的珍稀至寶,本展以汝瓷為主展示故宮院藏的各式青瓷器皿。為強調汝瓷的天青色彩,以夜晚星空的藍紫層次為陪襯,將汝瓷特有開片紋理隱喻設計為天文圖像,呈現在視覺畫面上將展件定義為主角,陳列在空間上則改造現有展示櫃造形,設計為融合視覺與空間的變化效果,作為呼應主題「貴似晨星」的表現,也營造出現場沈靜的展覽氛圍。
空間定義為「開放的休憩場域」,適逢故宮南院開始營運,加入連結南北院區的概念,將南院建築設計概念「濃韻飛白、淡墨渲染」的寫意線條,將此轉換為空間中的主角休憩用中島座椅,視覺意象則搭配三樓主要展件的圖紋、質材,使場域兼具休憩與資訊提供的功能。
此次特展空間,包含四個展間並分置於主動線二側。為結合展間整體視覺,特選擇主動線起端最大牆面,設置本特展主要視覺形象;此外,也在動線一開始的展間室外,設置空間配置說明圖,作為參觀順序的導引與說明。此特展主展件為〈谿山行旅圖〉,為保留展件的完整與強調其重要性,在主視覺、特展摺頁上,均運用空間安排,呈現完整的名作風貌。
古人以銅為鏡,鏡面平整瑩亮,鏡背則成為紋飾設計的勝場。隨著時代工藝及審美的演變,銅鏡成為體現各時代藝術精神的重要載體,因此備受珍視。「皇帝的鏡子」展覽規劃分為三單元,圍繞清宮貴族對鏡子的鑑賞、裝治與使用等主題。
將「鏡觀萬象」作為此次特展的設計概念,在空間與視覺設計規劃上著重於展覽兩大主軸「收藏」與「文化」;以複合材質與多元的展示效果,如:壁紙質材輸出襯映鏡匣裱綾、特殊燈具模擬透光鏡效果⋯等,並輔助多媒體動畫影片加強導覽說明,讓觀者在瀏覽此展時可達到觀其百態、賞其奧義之界。
此特展期望傳達明末清初因社會思潮的轉變,孕育出女性優異的藝術創作能力,讓觀賞者體現當時女性走向公眾視線的卓然風姿。
主視覺運用特展展件重新佈局與建構一幅呈現女性悠然氣質的畫作,帶出其工筆寫意或水墨設色、筆墨或構圖等藝術才情,藉此符合展出主旨。
適逢新春期間,特展主旨便是以歷代畫魚名品向各界賀歲拜年。以紅、金色調,巧妙地結合各展件內的魚群、水草、浮萍與柳樹等畫作元素,運用壁貼、地貼與玻璃貼等手法,將202廊道與212展間營造為一個熱鬧的水族館氛圍,讓觀賞者猶如魚兒悠游於展件畫作間,並傳達年節喜氣的意象。
每年元旦子時,乾隆皇帝會在養心殿東暖閣舉行開筆儀式,迎接新年到來。儀式中的金甌永固杯是乾隆為開筆儀式諭令創製,而元旦飲屠蘇酒,則是承襲流傳已久的年節習俗。〈歲朝歡慶圖〉即是描繪新春元旦時節,皇家的歡騰熱鬧情景。展間以此一形象,運用畫中人物以等身大小的原比例,搭配場景中的佳餚滿桌的擺設,再現以金杯獻飲屠蘇酒,玉燭賀壽長者的年節氛圍。
「摺扇」,據《圖畫見聞誌》所載,源自高麗、日本的朝貢。明代中期,摺扇成為文人書畫家的新寵。主視覺以摺扇的隱喻形象,搭配扇面精細的繪畫元素,形成層疊堆壘的視覺效果,仿若即將展開的扇面,期待遇見中國傳統文人的三絕之美。
「唐獎」是為秉承華人數千年中華文化,在「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等四大研究領域,對世界具實質貢獻與影響力的研究者,所設立的最高榮譽。
在展出的數件象徵唐代盛世風華名作中,選以本獎項「唐」字起源—〈宋米芾吾友帖〉,搭配著名的〈唐人宮樂圖〉為此展主視覺意象。並以〈唐人宮樂圖〉畫中人物構圖的造型為引導,帶出此特展的主要精神。
2014年近代書畫名品展的展件,選自於清末民初中國書畫藝術之精粹,展現以多元發展為主軸,貼近時代脈搏的近代藝術,使觀眾對百餘年來藝壇先進們的戮力耕耘,有更深之體認。
在空間設計與動線規劃上,延伸展間內的原有配置並搭配不同種類的半透材質,引領觀眾層層進入各家名品的世界中;並以色彩作為不同檔次、統一各家調性的視覺主軸。
配合歡慶端午佳節,本次選展「萬民同樂—元王振鵬龍池競渡圖」,圖中所繪競渡水戲場景與南宋《東京夢華錄》的記載相互參照,觀眾可透過畫中精細的描繪,當可一窺北宋都城三月龍舟競渡的盛況。為使觀者能輕易對照〈鵬龍池競渡圖〉與《東京夢華錄》,設計上截取畫中重點,與《東京夢華錄》內文重新搭配組合;展櫃玻璃面貼上透貼模擬水道,製造畫面的景深, 重現當時競渡的熱鬧場景。
宋代畫家趙昌(約西元十世紀末至十一世紀初)的〈歲朝圖〉,在故宮作品中獨樹一幟,構圖壓縮景深,採層層往上堆疊的方式,坡石和繁密交錯的花木佈滿整個畫面,將自然生態轉化成圖案式的趣味,為富裝飾性的「鋪殿花」式作品。
主視覺以「鋪殿花」的特性與美感,運用背板、玻璃貼與地貼的層次堆疊效果,展現空間前後交錯的變化與趣味,並帶出畫作本身具宮院年節與富麗堂皇的色彩特色。
鼻煙壺為18~19世紀東西方共有的時尚風潮,從精巧的繪畫、雕刻藝術,到因工業革命導致不同材質的大量繁衍,在再呈現出當時文人雅士的品味與東西文化的密切交流。
主視覺以經典壺身為形,截取工藝表現利用拼貼延伸的手法,呼應文化融合的概念。為凸顯展件精巧與可親特性,設轉動式形象體驗區、浮雕式特展說明,及還原賞玩意境的工藝影片及嗅聞體驗區,透過各種感官經驗的累積,更深入暸解展出內容與精神。
展品陳列設計上將櫃內平檯改為斜面,並搭配不同尺寸、高低錯落的三角墩座,除了提高觀賞者的視線高度,使玲瓏小巧的鼻煙壺可更貼近觀眾外,也讓件數、屬性繁多的展品能作群組性的區分,加上多元展示配件,讓每件鼻煙壺的特色都能一覽無疑。
「名品聚焦─華嵒寫生冊」,分上下兩冊共二十四幅,各幅所繪,題材廣泛,囊括人物、鳥禽、草蟲、畜獸與水族等。相互間雖然並無關聯,但形象各幽默生動,表情俱足,大異於純粹的擬真作品。
配合作者畫風,將單張展件重新組合在畫框中,高低層次排列,其間錯落點綴畫中生物,並利用展櫃的玻璃透貼製造出前後景交錯的視覺,打造一個令觀者彷彿置身於華嵒饒富趣味的畫中世界。
博古圖為收藏家請畫師專為其繪製的珍藏目錄,意義上如同收藏清單。選故宮院藏「清乾隆緙絲博古書幌」為藍本隱喻故宮所藏,融合2012年度各陳列室常態展出文物代表,以為當年度參觀重點推薦。
透過時空的重現,藉由影像敘事穿越故宮八十年⋯。
歷史是持續演進、成長的,將院史的紀錄照片中的人物、時空背景作為展覽的脈絡,視覺焦點著重在故宮場域的變遷與今昔對比,佐以由照片所構成的歷史長軸,有如紀錄片般將院史的點滴重新上演,透過這樣的展出形式,達到回顧疇昔、前瞻未來,感受到故宮不斷奮進突破之歷程。
特展主題設定為現今外交方針「百年傳承走出活路—中華民國外交史料特展」。展件依據年代,劃分為前清與民國時期,分設於兩個展區,由於展件內容豐富,陳列重點各異,因此建議融合各展件需求,並輔以相關年表與多媒體作為動態展出的呈現。
「活路」象徵光明多樣的未來,主視覺效果設定為「與光同進」的概念,將「活路」以光與金色表現出在時間與空間的形象,同時呼應建國百年的喜悅氛圍與外交史實的優良表現。
刺繡這門古老工藝,可喻為「錦上添花」的藝術。五代(907-960)、北宋(960-1127)的刺繡,復在唐代基礎上續作發展,〈五代繡三星圖〉堪稱此期的代表精品。
在視覺設計上,運用櫃內背板與櫃外玻璃間的前後虛實與微透效果,藉此突破展間本身可運用的有限製作空間。
「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主要目的為使分離三百六十多年的〈富春山居圖〉之無用師卷與剩山圖卷,在故宮博物院與浙江博物館合作下聯合展出,寄望藉此合展讓觀者瞭解〈富春山居圖〉的原貌與對元代四大畫家之一黃公望的史蹟有所認識。
由於兩卷瑰寶均已分別裝裱保存,所以實際上雖並列陳設,但各為獨立展件,因此,希望藉由「數位虛擬」的融合效果,使〈富春山居圖〉達成視覺上的「合璧」,以呼應展出精神。
「寄情人間─歷年捐贈器物特展」除清代宮廷遺物外,也包含了歷年來的各界捐贈。故宮為感念捐贈者之盛意,特規劃此次特展。
藉著凸顯精美的工藝技術與細緻的紋飾圖騰,在視覺表現上,以隱喻的方式描繪當時生活情境的背景,搭配展件細部紋飾為元素,使觀者在欣賞之餘,也能感受到古時生活的情境與體會賞物閒情的意趣。
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以亞洲藝術文化為發展主軸,藉「佛陀的故事-亞洲佛像之美特展」,於嘉義市立博物館介紹亞洲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佛」,從佛陀的生平故事、造型特徵與意涵、諸佛由來等讓參觀者能夠認識佛陀。
因展出橫跨整個春節,以「祈願結緣」作為設計概念。視覺上以佛陀造像所傳遞的平靜安祥、普渡眾生的形象作為主要意涵,利用不同材質呈現宗教莊嚴與崇敬的面向,空間上則引用菩提樹下證道成佛的典故,以菩提樹作為祈願樹,讓參觀者可以在此懸掛新年心願,並搭配趣味性的拓佛印活動、故事性的記述佛陀一生與多佛世界,引領參觀者親近佛陀的世界。
「椒原翰墨-江兆申夫人章桂娜女士捐贈書畫篆刻展」,江兆申(1925年10月26日-1996年5月12日),字茮原,齋名靈漚館。幼年由雙親教導讀書習字,舅父指導作畫,孕育日後藝術創作的基礎。
展出作品以「清曠秀雅」的氛圍作為展場的主調性,此為符合先生對繪畫「自性」和「獨立精神」的要求及對筆墨「簡」、「澹」的追求。另運用「筆刷」為輔助元素,增添整體視覺呈現的豐富性。
藉由屏風交錯堆疊的陳列方式作為展示空間的主體概念,這樣的想法則是演繹自先生所提出的中國山水畫構圖概念:畫家經由「觀察」選擇性的將空間重新剪裁、佈置而成。